可能因为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样式,您可以更新您的浏览器到最新版本,以获取对此功能的支持,访问下面的网站,获取关于浏览器的信息:
[美]安乐哲(Roger T.Ames).(2006).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彭国翔 编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2011).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1998).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斐迪南·滕尼斯.(1999).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毕恒达.(2000).家的意义.应用心理研究,(8),53-169.
陈立鹏,马悦.(202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推进路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4(6),30-41,181-182.
陈美萍.(2009).共同体(Community):一个社会学话语的演变.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8-123.
陈至立.(2019).辞海(第七版彩图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费孝通.(1989).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19.
冯天瑜,聂长顺.(2021).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冯月季,石刚.(2021).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思想战线,(5),1-9.
管健,方航.(202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面向与心理路径.西北民族研究,(4),17-21.
管健,杭宁.(2021).知情意行:四维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53-67.
管健,荣杨.(2020).共同内群体认同: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7(1),39-49.
郭斯萍.(2024).精神自觉:文化转型下中国人自我困境的突破.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58-66.
郝时远.(2020).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1-10.
何帆.(2018).大局观: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思维.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黄明涛,刘燕.(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十大方法与路径:基于相关文献的研究述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17-31.
黎朝辉,赵曼.(2022).脱嵌与再嵌:家文化的复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民族研究,(5),79-86.
李平.(2014).中国智慧哲学与中庸之道研究.载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八辑)(pp.237-25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梁漱溟.(2005).梁漱溟全集(第3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宋]陆九渊.(1980).陆九渊集(钟哲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孟乐,叶灿,王佳佳,张积家.(2022).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外民族的容器隐喻、群际态度和助人倾向.心理学报,(11),1366-1380.
苏德,王甜.(2024).“以文化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意义及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1),62-76,172.
汪凤炎.(2017).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时代使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26-133.
汪凤炎.(2019).中国文化心理学新论(上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汪凤炎.(2022).自我的太极模型:提出背景与核心观点.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53-64.
汪凤炎.(2023).关于自我的太极模型的三个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57-65.
汪凤炎,郑红.(2013).论责任心的类型与层级.心理学探新,33(6),483-488.
杨中芳.(2001).如何理解中国人—文化与个人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Anagarika,L.G.(1981).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I Ching:The Book of Transformations.New York:Wheelwright Press.
Gaertner,S.L.,Dovidio,J.F.,Anastasio,P.A.,Bachman,B.A.,& Rust,M.C.(1993).The common ingroup identity model:Recategorization and the reduction of intergroup bias.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4(1),1-26.
Tajfel,H.,Billig,M.G.,Bundy,R.P.,& Flament,C.(1971).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ntergroup behaviour.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2),149-178.
Wang,F.-Y.,Wang,R.-J.,& Wang,Z.-D.(2019).The Taiji Model of Self.Frontiers in Psychology,10,1443.doi:10.3389/fpsyg.2019.0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