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为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样式,您可以更新您的浏览器到最新版本,以获取对此功能的支持,访问下面的网站,获取关于浏览器的信息:
1张守东.论孔子的天命观.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3(1):61-70.
2杨旸.先秦儒家的天命观.天津师范大学,2006:11-16.
3孟淑媛.孔子“天命观”的现代阐释.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2):42-45.
4鲁西龙.孔子天命观的后现代阐释.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社会科学版),2008,38(1):43-47.
5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87-88.
6张松辉.庄子考辨.长沙:岳麓书社,1997:52-53.
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255-257.
8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77-180.
9孙通海.庄子译注.中华书局,2007:36-38.
10葛鲁嘉.对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不同学术理解.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5(3):133-135.
11葛鲁嘉.宗教形态的心理学述评—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考察之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6(1):134-139.
12葛鲁嘉.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5(5):140-150.
13葛鲁嘉.新心性心理学宣言—中国本土心理学原创性理论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6-180.
14戴燕.宗教与人的社会化.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1):22-27.
15丁伟.中国民族性.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4-181.
16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29-49.
17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5-34.
18张海钟,朱海娟.性格决定命运的文化心理学批判.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10,32(1):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