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为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样式,您可以更新您的浏览器到最新版本,以获取对此功能的支持,访问下面的网站,获取关于浏览器的信息:
Brozek,J.,严文蕃.(1987).八十年代初中国心理学的历史编撰学工作.心理学动态,(4),63-66.
陈静,麻彦坤.(2007).高觉敷与维果茨基心理学方法论思想之比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5(3),56-59.
陈鑫鑫.(2021).高觉敷心理学史活动研究(1978-1993)(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南京.
高觉敷.(1981).有关心理学史的几个问题——评价布洛泽克与彭格拉茨主编的《近代心理学的历史编撰学》.应用心理学,(1),9.
高觉敷.(1984).编写中国心理学史应如何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心理学史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11-13.
高觉敷.(1985a).中国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觉敷.(1985b).中国心理学史的对象和范畴.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76-82.
高觉敷.(1986).高觉敷心理学文选.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高觉敷.(1995).西方心理学史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高醒华.(1995).高觉敷传略.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85-86.
郭本禹.(2017).博而返约,通而求专:高觉敷先生的学术人生——纪念高觉敷先生诞辰120 周年专访.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1-9.
蒋明澄.(1996).心理科学史.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荆其诚.(1981).英法心理学概况.心理学报,13(4),454-458.
李炳全.(2003).论“五四”科学精神对我国心理学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42-46.
李娟,麻彦坤.(2006).高觉敷与维果茨基心理观的比较.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4(5),53-57.
刘昌.(2021).道的体验:论作为体验心理学的中国传统心理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66-74.
刘昌.(2022).论作为人文科学的体验心理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4),70-78.
马文驹.(1987a).高觉敷教授在心理学史上的贡献.心理学动态,(2),71-75.
马文驹.(1987b).学贯中西 桃李满园——庆祝高觉敷教授从教六十三周年.心理学探新,(1),10-13.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2017).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pp.1-10).北京:中信出版社.
彭运石.(2013).学德相济誉满透 独开心史数风流.心理研究,6(5),92-93.
汪凤炎.(2003).刍议中国文化心理学.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29-35.
汪风炎.(2019).中国文化心理学新论(上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杨国枢.(1997).心理学研究中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关问题.本土心理学研究,(8),75-120.
杨文登,叶浩生.(2009).荆其诚的国际心理学思想与实践.心理学报,41(9),902-910.
杨鑫辉.(1994).中国心理学思想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叶浩生.(1992).高觉敷对心理学史研究的贡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15-22.
叶浩生.(1993).高觉敷教授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心理学探新,(1),1-2.
张晓旭.(2010).高觉敷心理学思想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南京.
Li,B.-q.,& Du,H.-x.(2020).The roots of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 that China cope with COVID-19 disease.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7(7),872-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