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为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样式,您可以更新您的浏览器到最新版本,以获取对此功能的支持,访问下面的网站,获取关于浏览器的信息:
阿伦·瓦兹(著).(2015).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波林(著).(1982).实验心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曹守莲.(2004).初级加工思维研究综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53-58.
陈明.(2018).全真道道德修养论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冯友兰.(1996).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弗洛伊德(著).(1922).在愉快的原则之外.伦敦版.
罗伯特·萨顿等(著).(2021).可复制的成功.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刘笑敢.(2008).道家式责任感与人际和谐.文史哲,(6),7.
马斯洛(著).(2013).马斯洛人本哲学.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马斯洛(著).(2010).科学心理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斯洛(著).(2012).动机与人格.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申荷永.(1999).充满张力的生活空间 勒温的动力心理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申荷永.(1991).论勒温心理学中的动力.心理学报,3,84-90.
斯奈德,洛佩斯(著).(2013).积极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田锐.(2021).心理弹性视域下老子的“守柔”思想及其家庭教育意蕴.心理学探新,21(6),490-496.
田锐.(2022).老子无为思想的家庭教育意涵.教育评论,(9),99-105.
威尔森(著).(2006).弗洛伊德的近视眼.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勒温(著).(2003).拓扑心理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
勒温(著).(1997).拓扑心理学原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武青,陈红兵.(2017).格雷·怀斯.反技术的新卢德主义类型考.自然辩证法研究,33(4),35-38.
袁洪娟.(2011).佛博士呼吁阅读《道德经》.中国道教,(2),37.
朱志宏.(2002).西方反技术文化及对我国的影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7),14-16.
Harvey,J.,& Delfabbro,P.H.(2004).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disadvantaged youth:A critical overview.Australian Psychologist,39(1),3-13.
Lewin,K.(1936).A dynamic theory of personality:Selected papers.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84(5),612-613.
Marrow,A.J.(1977).The practical theorist:The life and work of Kurt Lewin.Teachers College Press.
Snyder,C.R.,& Lopez,S.(2002).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lman,B.B.(2012).Contemporary theories and systems in psychology.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