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为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样式,您可以更新您的浏览器到最新版本,以获取对此功能的支持,访问下面的网站,获取关于浏览器的信息:
白贤.(2015).现实与观念:中国侠文化的双重性解读.安康学院学报,27(5),40-44.
陈夫龙.(2010).侠的起源诸学说批判.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6(3),42-47.
陈晋.(1988).悲患与风流:中国传统人格的道德美学世界.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陈平原.(1992).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陈奇猷.(1958).韩非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
陈山.(1992).中国武侠史.上海:三联书店.
陈中亮.(2012).现代性视野下的20世纪武侠小说(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
崔奉源.(1986).中国古典短篇侠义小说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冯利华.(2021).《三侠五义》忠义思想倾向与民间文化心理探析.西部学刊,(8),152-154.
冯媛媛.(2008).《三侠五义》系列小说中侠义精神的演变与呈现.青海社会科学,(5),102-105.
冯媛媛.(2009).侠文化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嬗变(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
傅其林.(2001).论儒侠文化精神.青海社会科学,(2),80-84.
葛枭语,李小明,侯玉波.(2021).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心理学测量的探索.心理学报,53(12),1321-1334.
龚鹏程.(1987).大侠:侠的精神文化史论.台北:锦冠出版社.
顾颉刚.(1940).武士与文士之转换.责善半月刊,1(7).
郭玉成.(2019).武侠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新时代发展.武汉体育学院学报,53(6),50-58.
韩云波.(1993).论中国侠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侠文化形态论之一.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04-110.
韩云波.(1994a).侠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模式.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1-96.
韩云波.(1994b).论侠与侠文化的享乐特征:中国侠文化形壑?.天府新论,(2),68-73.
韩云波.(1996).侠与侠文化的自由理想:中国侠文化形态论之五.天府新论,(1),58-62.
韩云波.(1998).从侠义精神到江湖义气.新东方,(5),50-56.
韩云波.(2004).中国侠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
韩云波.(2017).从“前金庸”看金庸小说的历史地位.浙江学刊,(2),76-87.
何新.(1988).侠与武侠文学源流研究(上篇):论中国古典武侠文学.文艺争鸣,(1),17-25.
胡继明,黄希庭.(2009).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5(4),7-11.
华乐康.(2021).《史记·游侠列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
黄希庭,范蔚.(2001).人格研究中国化之思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7(6),45-50.
黄希庭.(2017).人格研究中国化之我见.心理科学,40(6),1518-1523.
黄雨田,汪凤炎.(2013).《周易》论君子的人格素养及其形成途径.心理学探新,33(2),99-104.
李敏荣.(2007).道家人格结构及测量(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李欧.(2000).论儒侠互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28-30,158.
李小白.(2021).汉代尚武精神的嬗变与“英雄”文化的生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7(1),154-164,227-228.
李晓婧.(2013).传统社会侠文化与法律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
梁启超.(2006).中国之武士道.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廖加林,邹雯雯.(2008).论墨侠精神及其现代价值.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8-12.
刘林涛.(2016).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思想教育研究,(4),21-24.
刘若愚.(1991). 中国之侠.上海:三联书店.
吕存凯.(2018).游侠之风与晚清道德重建:以谭嗣同、章太炎为中心.现代哲学,(3),146-154.
吕芳.(2019).《史记》中“侠客”的精神实质探析:以《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为例.河南科技学院学报,39(7),62-66.
孟燕,李朝旭,姜斌.(2008).君子特征的内隐结构研究.心理研究,1(5),36-41.
齐思和.(1938).战国制度考.哈佛燕京学社.
石玉崑.(著).(2001).三侠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邵子华.(2020).论社会主义新时代侠文化的建构.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3(5),75-81.
司马迁.(2009).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宋巍.(2006).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
孙诒让.(著).(2001).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
涂阳军,郭永玉.(2011).道家人格结构的构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7(1),18-24.
涂阳军,郭永玉.(2014).道家人格的测量.心理学探新,34(4),296-300.
汪凤炎.(2019).中国文化心理学新论(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汪聚应.(2006).诸子思想与中国侠的人格精神.社会科学战线,(1),227-280.
汪聚应.(2008).中国侠的历史文化诠释.社会科学评论,(4),63-74.
汪聚应.(2009).中国侠起源问题的再考索.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7(2),42-48.
汪聚应.(2021).杜甫的侠义人格与诗格.甘肃社会科学,(4),89-96.
汪涌豪.(1993).古代游侠日常生活之考究.殷都学刊,(4),48-54,70.
汪涌豪.(1995).古代游侠人格特征之考究.殷都学刊,(1),40-45.
汪涌豪.(1996).古代游侠人格特征再考究.殷都学刊,(1),22-27,38.
汪涌豪,陈广宏.(2005).侠的人格与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王一涵.(2003).侠骨飘香:侠精神流传原因探析.社会科学辑刊,(6),181-183.
熊宪光.(1997).“纵横”流为侠士说.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54-57.
许慎.(1981).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许思安,张积家.(2010).儒家君子人格结构探析.教育研究,31(8),90-96.
荀悦,袁宏.(撰著).(2005).两汉纪.北京:中华书局.
杨经建.(2003).侠文化探微.中华文化论坛,(2),73-78.
杨秀莲.(2007).西方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历时态考察.学习与探索,(2),77-79.
叶翔宇.(2021).中国侠文化研究2020年年度报告.长江师范学院学报,37(3),64-76.
袁良骏.(2007).论武侠文化.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3(1),1-7,90.
郑春元.(1999).侠客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郑宗军.(2021).老子的水性人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心理学探新,41(6),483-489.
周婷,毕重增.(2020).文化自信问卷的编制.心理研究,13(3),214-220,244.
曾国藩.(2011).曾文正公全集(李瀚章 编,李鸿章 注).北京:中国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