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探新 /oa 面向自然人智交互的共享心智模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1 自然而智能的人机交互是未来人机协同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智能体具备理解人类意图和实现类人协作的能力。然而,现有认知模型在应对动态性、复杂性和社会性交互需求方面存在局限,难以有效支持自然人-智能体交互系统的设计与评估。因此,基于经典认知模型框架,并结合心理理论等社会认知机制,共享心智模型在感知、认知、行为三大模块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共享空间模块,构建了包含共同经验、心理理论等模块的多维理论框架。通过共享外部空间的情境同步和共享内部空间的认知对齐,该模型能够动态描述人智交互过程中的协同机制,为设计具有社会智能的交互系统提供理论支撑,并为交互自然性的量化评估与优化提供新思路。 2025年06月15 00:00 2025年03期 195 202 1246449 张 亮<sup>1,2</sup>,王晓宇<sup>1,2</sup>,刘 舫<sup>3</sup>,马翠霞<sup>4,5</sup>,王宏安<sup>4,5</sup> 人-AI协同创造的双刃性:创造效能、增效模式与影响因素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2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人-AI协同创造正成为提升个体创造力的重要路径。文章从双刃性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了AI在提升创造绩效与优化创造体验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其所带来的认知依赖、思维固着和自我信念下降等潜在风险。进一步总结了提示工程、互动迭代与模型参数优化等AI协作增效路径,并从个体、AI与任务三个维度解析影响协同创造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2025年06月15 00:00 2025年03期 203 211 1407732 梁 正<sup>1</sup>,刘 品<sup>2</sup>,张 丹<sup>1</sup> 西方“情感”概念的结构分析及其历史演绎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3 古往今来,西方学者围绕“情感”结构的分析集中在词源、认知、对象、生理和社会等组分,揭示情感本质(是什么)、内在机制(如何发生)及影响因素(何以不同)三重问题,为人们理解情感本质及其普遍性提供了逻辑进路。其中,词源结构解析“情感”概念的语义历史流变,回答“情感是什么”的认知框架问题; 认知结构通过情智关系悖论探讨情感生成的神经-心理机制; 对象结构以分类学方法解析情感类型的普遍性与文化特异性; 生理结构基于器官分工原理揭示情感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社会结构从文化情境与权力关系角度阐明情感的社会建构性。这五重结构共同构成理解情感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分析框架,为破解“人工情感”的哲学与技术难题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06月15 00:00 2025年03期 212 219 1409223 胡景谱<sup>1,2</sup> 流畅性还是信念?——学习判断的加工机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4 学习判断是对当前学习项目在之后记忆测验中记住可能性的前瞻性预测,是个体基于内部线索、外部线索以及记忆线索进行推论的过程。“线索利用模型”给出了影响学习判断的三类线索,已有对不同线索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呈现出直接线索——流畅性和信念分化——量化整合的发展脉络。未来研究应关注学习判断过程是否存在流畅性和信念的灵活配置和转换及相应策略,并借助定向遗忘、错误记忆和协作记忆等的研究范式,从多种记忆任务结果为学习判断的认知机制提供新的解释视角。 2025年06月15 00:00 2025年03期 220 225 1059374 段亚杰,孙亚茹,尹元花,孙 影,陈 宁,刘 伟<sup>*</sup> 幼儿轴对称关系类别学习的发展特征及线索提示的作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5 该研究采用对称样本匹配范式(SMTS),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幼儿轴对称关系类别学习的发展特征以及线索提示的作用。结果表明:(1)幼儿的轴对称关系类别学习是个逐渐发展的过程,3岁幼儿无法选择轴对称关系匹配,处于随机水平。5岁幼儿已经能够掌握轴对称关系类别。4岁处于基于相似性匹配到基于轴对称关系分类发展的关键期。(2)幼儿轴对称知觉的发展顺序是:垂直轴对称、水平轴对称、倾斜轴对称。(3)线索提示能够促进3岁、4岁幼儿轴对称关系类别学习,对于不同类型的轴对称关系类别学习促进效果不一致。(4)幼儿的分类策略由基于相似性向基于类别转变。 2025年06月15 00:00 2025年03期 226 234 1366624 吴宝敏,刘万伦 家庭期望的代际互动及其与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关系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6 本研究采用两年纵向追踪设计,使用交叉滞后模型对1049名10~15岁青少年进行分析,考察家庭期望中的父母期望、青少年期望与其抑郁情绪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1)两次调查中抑郁情绪、父母期望和青少年期望均具有跨期稳定性;(2)青少年期望与父母期望、抑郁情绪之间分别存在相互预测效应;(3)父母期望与青少年抑郁情绪之间呈现同期显著负相关,但未表现出明显的跨期预测效应;(4)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青少年中女性抑郁情绪的持续性更高。该研究结果提示,处理青少年抑郁情绪问题时应重视家庭期望的作用,引导青少年期望发挥能动性,结合家庭期望和性别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干预措施。 2025年06月15 00:00 2025年03期 235 241 1072393 杨 雪<sup>1</sup>,魏雅鑫<sup>2</sup> 网络社交平台分享积极事件显著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来自微信朋友圈分享的证据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7 智能设备使人们习惯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前人主要关注人们在线上的行为特征与心理特征间的关系,但忽视了人们分享的内容本身的价值。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和实验的方法探索人们记录和分享内容本身的效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人们在网络社交平台分享内容的效价能够预测其主观幸福感; 主动地或刻意地在网络社交平台分享积极效价的内容都能提升人们的情感幸福感。本研究证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积极内容这件小事,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2025年06月15 00:00 2025年03期 242 249 1177583 王春生<sup>1,2</sup>,叶春斐<sup>1,3</sup>,罗 劲<sup>4</sup>,任 俊<sup>1,2</sup> 网络相关性对网络成瘾者阅读表现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8 网络成瘾者(IAD,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的阅读功能是否存在损伤及其损伤是否受阅读材料网络相关性的影响尚不清楚。研究采用2(组别:IAD组,对照组)×2(阅读材料网络相关性:网络相关,网络不相关)的混合设计,考察了IAD的阅读功能是否受损及网络相关性对其阅读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IAD组在两种条件下的阅读速度都比对照组慢,尽管在网络相关条件下其正确率更高; IAD组阅读网络不相关材料的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网络相关条件下则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比于网络不相关材料,IAD组阅读网络相关材料时速度更快,正确率和阅读效率更高,而对照组在这两种材料下的差异不明显; 以上结果表明,网络成瘾者存在阅读功能损伤,且其受损具有领域特异性即仅表现在网络不相关材料上。网络相关性能够提高网络成瘾者的阅读成绩,起到补偿作用。这也预示着网络成瘾者的阅读功能受损具有可逆性,能通过一定的训练如技术辅助的阅读治疗进行干预。 2025年06月15 00:00 2025年03期 250 256 1024815 李子易,张 微,李倩昕 教师不公正对待和同伴欺凌对青少年早期学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09 本研究在芜湖市三所小学选取822名学生进行3次追踪调查,采用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结合调查的方法,考察T2学校归属感在T1同伴欺凌和T1教师不公正对待与T3社会适应行为之间的纵向中介效应及中介模型中存在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T2学校归属感在T1同伴欺凌和T1教师不公正对待与T3亲社会行为和T3退缩行为间存在中介效应,T2学校归属感在T1同伴欺凌和T1教师不公正对待与T3攻击行为间不存在中介效应;(2)T2学校归属感在T1教师不公正对待到T3退缩行为这一路径中存在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女生群体中,T2学校归属感在T1教师不公正对待与T3退缩行为间存在中介效应,而在男生群体中不存在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对学校重视环境风险因素对青少年适应行为的持续影响,帮助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指导价值。 2025年06月15 00:00 2025年03期 257 265 1244078 胡文馨<sup>1,2</sup>,郭俊俏<sup>2</sup>,赵必华<sup>2</sup> 大学生亲社会支出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0 编制大学生亲社会支出量表(College Student Prosocial Spending Scale,CSPSS)并检验其信效度。通过文献分析和访谈等方法形成初始量表; 选取550名大学生进行预测试,549名大学生进行正式施测。CSPSS包含公益型和关系型2个维度,共14个条目。两因子模型拟合良好(<i>χ<sup /></i>2<i>/df</i>=2.75,CFI=0.94,TLI=0.93,RMSEA=0.06,SRMR=0.05); 总量表和各维度的<i>α</i>系数均高于0.80。CSPSS与自尊不稳定性、抑郁、焦虑和压力负相关,与亲社会行为、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及自尊正相关; 控制亲社会行为后,亲社会支出对基本心理需求满足、自尊、自尊不稳定性和抑郁仍有额外影响。综上,CSPSS信效度良好,可作为亲社会支出的有效测评工具。 2025年06月15 00:00 2025年03期 266 272 1078744 邝可欣<sup>1,3</sup>,龙慧芳<sup>2,3</sup>,林 苹<sup>4,5</sup>,王 阳<sup>3</sup>,周 蕾<sup>6</sup> 存在无意义量表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1 目的:研究拟检验存在无意义量表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测量特性。方法:在线招募850名大学生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选取自尊量表、生命意义量表、自杀意念量表、孤独感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作为效标关联效度的测试工具。间隔2周后,邀请其中的69名被试参与重测。结果:(1)存在无意义量表包含关注分量表和焦虑分量表各13个条目,每个分量表包括3个维度;(2)验证性因子发现关注分量表的三因素模型拟合指数为<i>χ<sup /></i>2<i>/df</i>=3.52,CFI=0.96,RMSEA=0.08,焦虑分量表的三因素模型拟合指数为<i>χ<sup /></i>2<i>/df</i>=2.66,CFI=0.97,RMSEA=0.06;(3)关注分量表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60~0.70,焦虑分量表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64~0.77,2个高阶维度及其6个分维度与自尊<i>(r=-</i>0<i>.</i>63<i>~-</i>0<i>.</i>46<i>,p&lt;</i>0<i>.</i>001<i>)</i>和生命意义<i>(r=-</i>0<i>.</i>63<i>~-</i>0<i>.</i>31<i>,p&lt;</i>0<i>.</i>001<i>)</i>均呈负相关<i>,</i>与自杀意念<i>(r=</i>0<i>.</i>34<i>~</i>0<i>.</i>52<i>,p&lt;</i>0<i>.</i>001<i>)、</i>孤独感<i>(r=</i>0<i>.</i>46<i>~</i>0<i>.</i>64<i>,p&lt;</i>0<i>.</i>001<i>)、</i>抑郁<i>(r=</i>0<i>.</i>41<i>~</i>0<i>.</i>66<i>,p&lt;</i>0<i>.</i>001<i>)、</i>焦虑<i>(r=</i>0<i>.</i>35<i>~</i>0<i>.</i>67<i>,p&lt;</i>0<i>.</i>001<i>)</i>和压力<i>(r=</i>0<i>.</i>38<i>~</i>0<i>.</i>63<i>,p&lt;</i>0<i>.</i>001<i>)</i>均呈正相关。(4)关注分量表和焦虑分量表的Cronbach’s <i>α</i>系数分别为0.93和0.94,重测信度系数分别为0.74和0.81。结论:修订后的EMS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合中国大学生存在无意义感的测量。 2025年06月15 00:00 2025年03期 273 280 958402 汪李玲<sup>1,2</sup>,付军军<sup>3</sup>,陈羿君<sup>1</sup> 老年精神生活的内涵、构念及测量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2 对80位老年人进行开放式访谈形成问卷框架和测量模型,对314位老年人的初测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521位老年人的正式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最终形成包括外向型精神生活与内向型精神生活两个二阶因子,娱乐与休闲、学习与适应、审美与创造、价值与意义、道德与信念五个一阶因子32个项目的老年精神生活评估问卷。其中,审美与创造、学习与适应、娱乐与休闲属于外向型精神生活,价值与意义、道德与信念属于内向型精神生活。经检验,总量表及分量表的Cronbach’s <i>α</i>系数值介于0.81至0.95之间,组合信度CR值介于0.85至0.96之间。结构效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以及效标关联效度的各项指标值良好,达到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评估中国老年人精神生活水平的有效工具。 2025年06月15 00:00 2025年03期 281 288 1346626 王益富<sup>1</sup>,徐 前<sup>2</sup>,殷培豪<sup>1</sup>